新闻中心

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南京开幕

  12月5日,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开幕。图为大会现场(图片来自:。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千龙网江苏南京12月5日讯(记者 宋鹏飞)2018年世界土壤日中国活动主题定为“土壤污染防治”,在世界土壤日到来之际,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办,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等协办的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开幕,包括两院院士在内,1800余名全覆盖土壤修复产学研各领域的从业者齐集古都金陵,梳理中国土壤修复从经济驱动向责任驱动、从借鉴到超越的发展历史,以产学研全链条的力量擘画美丽中国土壤修复事业的新蓝图。

  2007年至今,中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增长8倍,项目数量增长36倍,国家累计投入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达219亿元,从业企业增加到2074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土壤修复资金规模和行业规模呈现双增长趋势与大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

  与大气污染不同,土壤污染症隐蔽,且具有累积、不均匀分布和长期存在等特点,治理修复技术难度高、成本投入大、实施周期长。北京建工修复公司总经理高艳丽表示,也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相比目前形成成熟完整产业链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领域,土壤修复还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

  高艳丽所在的北京建工修复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北京建工集团着力培育的新板块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家环境修复领域专业公司。成立同年,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实施了国内第一例土壤修复项目——北京化工三厂地块修复工程,由此拉开了国内环境修复市场化、产业化的序幕。时至今日,北京建工修复公司仍然以超前的技术实力领跑国内环境修复市场,并成为北京建工集团打造行业一流工程建设与综合服务集团过程中亮眼的“绿色名片”。

  作为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见证者,高艳丽认为,11年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经历了从经济驱动到法律驱动再到责任驱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在行业早期,土壤修复的工作很多由地产开发企业主导,土壤修复依托并服务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产开发,修复工作的开展完全大部分由经济因素驱动;近年来,土壤保护政策法规的完善开始给行业带来深刻变革。今年8月,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标志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实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政府责任,强化污染者责任,促使土壤污染防治追责主体更加明确,土壤修复也开始从“圈地挣钱”向着明确主体责任,“依法治污”的方向发展;而未来,跟着社会公众土壤保护责任意识的日益增强和中央环保督查力度的加大,责任驱动将成为土壤修复工作的动力之一。“我们的理想是在未来将‘让环境回归自然’的企业理念更多带入公众的观念,让土壤修复事业在全社会观念中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过渡,让环保意识和责任担当成为促进土壤修复的最重要驱动因素。”高艳丽这样描述新时代背景下土壤修复的行业愿景。

  中国土壤污染整体类型多、程度深、复合污染问题突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土壤修复治理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成果,对专业领域的技术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国家对环保科技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国土壤修复技术发展正在经历从借鉴国外到自主创新,从技术单一到技术多元的转变。

  “行业初期,污染土壤绝大多数采用水泥窑协同焚烧处置或安全填埋等相对简单的技术方式处理。现在行业中,应用热解吸、土壤淋洗、原位热脱附、原位化学氧化、生物修复等先进的技术已经成为主流,整体水平与国外同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表示,修复技术的多元和进步为修复工程应用创新提供了可能。2016年,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在广州钢铁厂修复工程中成功实践大规模多技术联用,将三种以上修复技术通过工艺优化的方式有机结合,建立了国内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土壤修复生产线,极大提升了工程效率和修复效果,展现了中国在修复技术和装备制造方面的集成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同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由北京建工修复牵头,联合行业四家重量级科研院所建设的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是国内第一个环境修复领域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李书鹏作为技术负责人,正带领团队通过实验室重点开展场地污染过程模拟与修复工艺基础研究,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材料与装备研发,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产业化与决策支持等,打造国际一流的土壤修复产学研平台。

  同时,由北京建工修复主持研发的污染土壤快速淋洗装备也顺利通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成果验收,该技术装备通过对污染土壤进行精细的分级筛分,实现污染物富集、浓缩处理的目的。该设备经过五代研发升级,减量化可达90%以上,污染物去除效率超过85%,整体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并在去年“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展览上作为我国土壤修复先进装备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与天宫一号、蛟龙号等科技重器同台亮相。

  李书鹏表示,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推动土壤修复产业逐渐实现系统化和专业化,一批专业装备制造企业、修复药剂生产企业的兴起也在助推土壤修复的产业链完善,成为行业成熟的标志。

  驱动模式的升级换挡和专业方面技术的更新换代背后,一个致力打造生态共同体的中国特色土壤修复体系正呼之欲出。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国家层面提出的生态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为土壤修复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趋势,土壤修复正由单个地块的污染治理向区域整体环境管理转变,从整体性、系统性、长远性出发,创新模式,打造中国特色的土壤修复。

  “从发展模式层面看,土壤修复行业从以传统的污染治理工程承包为主,向环境管家、棕地开发和PPP等多元模式发力,环境大建设格局正在形成。”高艳丽介绍,区域综合性环境服务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北京建工修复已在广西、贵州等地成功实践“环境管家”模式,以环境管理特许经营的方式,根据政府制定的生态目标、污染物负荷削减目标、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目标等,开展区域生态保护的统筹设计、管理和运营,通过专业服务对环境质量负责,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目标提升。在浙江等地实践“环境地产”模式,将生态修复与土地开发相结合,以生态环境提升带动区域增值。另外还积极探索基于“绿色循环+智慧管理+清洁生产”的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城乡环境、空间、资源的共通、兼容和互补,构建生态环境共同体。

  在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同期举办的分论坛中,“城乡生态一体化规划”“推进产城融合”“打造绿色园区”等成为高频词。跨界融合的新理念正在为这个年轻的行业注入新活力,愈来愈普遍的共识是,土壤修复不仅仅关系土壤质量,还会对整个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共同体,土壤与大气、水同样重要,一个都不能少。

  12月5日,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开幕。图为大会现场(图片来自:。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12月5日,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开幕。图为与会领导参观展区,听取技术汇报(图片来自:。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12月5日,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开幕。图为企业展区(图片来自:。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