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苹果为什么这样红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10月26日,习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考察时指出,陕北全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这让给习介绍南沟村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的驻村干部张光红深受鼓舞:“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小苹果里有大民生,我们要继续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优势,让南沟的苹果更红更甜,让百姓的生活更美更富。”

  “昔日的南沟,春种一面坡,夏收一袋粮。今日的南沟,树上能摘果,树下可赏花。”这段顺口溜道出了南沟村近年来的可喜变化。

  南沟村位于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曾是陕西省定贫困村。黄土高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严重而闻名于世。2022年,南沟村实现了油菜花海观光旅游收入800多万元,苹果亩产3000斤以上的好成绩。

  南沟村的“蝶变”,毕业于延安市农校,生长于黄土高原,在南沟驻村11年的高桥镇干部张光红是亲历者、见证者,“南沟村实现生态好和经济好的双目标,有两个原因,一是党的政策好,二是大学的科技行”。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朱显谟院士为首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技工作人员,就致力于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提出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黄土披绿装,向生态要效益。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人员扎根黄土高原,研究水土流失发生机理、推行生态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提高ECO整体服务功能,为黄土高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ECO修复贡献智慧与力量,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近400公里。

  “过去,我们这里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现在不一样了,处处绿水青山。”张光红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挥别了“黄色哀愁”,享受着绿水青山。

  2015年,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南沟村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属于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苹果产业成为脱贫摘帽的首选产业。

  2016年,南沟村栽上了矮化苹果。矮化苹果树体管理方便,省工省力,但其根系主要分布于浅层土壤中,摄取土壤水肥的范围较小,制约果树生长和高产高效。

  60岁的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春夏两季干旱缺水和土壤贫瘠是制约山地果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但这样一些问题在西农专家的指导下,都有效解决了。”

  以冯浩研究员、范兴科研究员为主力的“黄土高原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果园水肥协同技术”项目团队,在前期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发展以滴灌等高效节水为主要形式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

  “范兴科老师在这边待了三四个月,安装调试好了南沟第一套水肥一体化设备,杨建林教授为我们筛选出适宜陕北山地果园行间套种的3个强冬性油菜品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果园的丰收、苹果的品质提供了科技支撑。”张光红的话语中充满感激。

  南沟村果园套种油菜3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增加26%,果园产量平均提高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升19%,实现了以地养地、秋雨春用和山地果园产能提升。2019年,400亩山地矮化果园第一年挂果,平均每亩产量近1400斤,2022年亩产量达到3000斤以上。

  南沟村的苹果是陕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陕西是中国最大的苹果主产区,是全球集中连片种植顶级规模的区域,世界上每7个苹果、全国每4个苹果中就有一个来自陕西。

  让苹果在陕西大放异彩,成为百姓致富果,离不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该校从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推广模式、适生区域等方面做创新,助推陕西成为果业大省和果业强省。

  上世纪50年代,原芜洲、崔绍良、付润民、黄智敏等果树专家以“金冠”和“鸡冠”作亲本进行杂交。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1967年成功选育出晚熟、耐贮苹果品种“秦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获得国家奖的苹果品种,也是截至目前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国产苹果品种。这一时期,秦岭北麓成为中国的苹果适生区。

  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渭南市白水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苹果试验站。赵政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会聚学校相关学科20多名专家,采取“1+4+4”,即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的模式,使苹果产业以燎原之势在渭北旱塬遍地开花。

  林皋镇北马村贫困户林秋芳,从2015年开始在专家指导下种苹果,现在是远近闻名的“林百万”。“我的苹果按个卖,最高能卖到20元,一亩地可以净赚6万多元。”林秋芳说。

  2012年,学校与延安市政府合作共建了洛川苹果试验站,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锋旺带领团队选育新品种,革新栽培模式,大力推动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实现了我国苹果栽培制度由传统的乔砧密植向现代的矮砧集约高效方式转变。2020年,洛川县苹果总产量达95万吨,苹果产业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元,全县依靠苹果产业实现脱贫摘帽。全县49053户果农,今年近90%收入超过10万元,28%超过20万元,不少农户年收入超过50万元。

  在榆林市子洲县,2016年起,以马锋旺教授和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延安综合试验站站长邹养军为首的专家们,帮扶子洲县清水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山地苹果1300亩,先后引进“秦脆”“秦蜜”“华硕”等10多个新品种。

  根据发展的新趋势,2020年,学校又在榆林市米脂县建立国内首个山地苹果试验示范站。这是该校在陕西建立的第四个苹果试验示范站,也是助力苹果产业中心区“北扩西移”,为巩固陕北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的新探索。

  在陕北山地,学校专家推广苹果矮化密植、肥水膜一体化、免套袋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清水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值连续3年超过2000万元。目前,该园区带动周边村镇发展山地苹果超过10万亩,子洲山地苹果发展30万亩。“优势在山坡,致富靠苹果”成为老百姓的共识。

  从秦岭北麓到渭北旱塬,再到陕北黄土高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助推陕西苹果版图北扩约200公里,扩种210万亩,形成了渭北南部、渭北北部和陕北山地三大产业带,支撑黄土高原成为全世界公认、世界最大的优质苹果产区。

  目前,全省注册苹果品牌519个,“洛川苹果”“延安苹果”“咸阳马栏红苹果”“白水苹果”4个品牌荣登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10强。其中,“洛川苹果”位居全国水果类品牌价值榜榜首,“延安苹果”品牌位居全国苹果品牌价值榜前三,带动陕西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陕北苹果成为最好最合适的产业,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要用科学技术创新驱动苹果全产业链,实现高的附加价值,推动苹果产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助力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马锋旺认为,有四方面工作要做:一是提质增效,二是节本增效,三是增产增效,四是品牌增效。

  品质是效益的根本,苹果品质的提升首先靠的是品种。目前,我国苹果产量占全世界55%左右,但90%以上为国外引进品种,我国自主培育品种占比不到10%。

  201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继选育出“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瑞香红”“秦霞”“秦帅”等优良新品种,在陕西、甘肃、山西等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以及西藏、川西等冷凉气温山区相继推广,受到了群众认可和欢迎。

  今年,5亩“秦脆”为延安市洛川县石头镇背固村果农崔卫东带来了18万元的收入。2019年春,他栽植了5亩“玉华早富”。8月,在洛川苹果试验站举行的一次果农培训中接触到新优品种“秦脆”后,他狠下心毁了刚栽的果树,在次年春季种下了“秦脆”矮化苗。经过邹养军研究员的指导,采用矮化密植、节水灌溉和配方施肥,栽后第二年就收入4万元,平均一个苹果卖到了10元以上。“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好东西就能卖上好价钱。”崔卫东高兴地说。

  开展果园机械化、省力化栽培研究,是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在陕北山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引进了果园无人机喷施药肥。在洛川县蹲点、建立苹果基地30余年的洛川苹果试验站站长安贵阳研究员介绍,无人机一天可实现作业200亩到300亩,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增产增效,就是要提高单产水平。翟丙年教授作为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土壤和产地环境岗位科学家,通过14年长期定位试验来研究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形成了利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生物质炭、矿物型土壤调理剂改良修复土壤技术,集成了一喷二盖三调控旱地果园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模式,在渭北旱地及延安、榆林山地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陕北山地果园90%属于旱作雨养农业。赵西宁研究员构建了雨水集聚深层入渗技术,实现当季降水到根区土壤水的直接补给利用,有效提升了自然降水利用率,同步缓解了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旱作果园雨水集蓄根域补灌技术”在地处黄土高原7个县区的苹果园进行示范应用,是农业农村部2021年的主推技术。

  目前,延安市苹果种植培养面积达331.7万亩,约占世界的1/20、全国的1/9、陕西的1/3。2021年苹果产值达219.1亿元,其中2012年至2021年10年间为产值增长最快时期,年均增长14.3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由5250元增加到9688.6元。无论是产业规模、果品质量,还是品牌影响力,都是中国苹果的佼佼者,慢慢的变成了中国及世界重要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科技的助力下,苹果产业带动广大群众从全面决胜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高质量实现就地就业和创业,成为脱贫、富民、振兴的典范。

  “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是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措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苹果产业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积淀、人才支撑和成果贡献,全校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在延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让“小苹果”成就“大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