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环境修复(土壤恢复)行业前景如何?
随着《土地污染防治法》的出台,政策监管趋严、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土壤修复领域未来市场可期。目前,国内土壤修复在环保产业产值中占比不足1%,远落后于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而未来将呈现万亿级的产业机遇。
随着一系列土壤管理政策的出台,土壤修复工程被提上日程,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这些政策包括:2015年,环保部修订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将农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专项支出等纳入立法主要内容;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出台,启动了土壤污染治理市场,2018年,《土地污染防治法》,成立污染防治基金,鼓励企业以市场化形式参与治理。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出台,鼓励各个地区探索基金管理有效模式和回报机制。
土壤修复包括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重金属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农田改良及污染修复、流域治理、矿山污染修复、填埋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以及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等。
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
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
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物理修复:是指通过种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客土法、热脱附、土壤气相抽提、机械通风等。
化学修复: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通过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鳌合或沉淀等化学反应,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的技术。最重要的包含土壤固化稳定化、淋洗、氧化还原等。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能力,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最重要的包含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生物联合修复,如引入蚯蚓、种植超富集植物等。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存在技术多样、缺乏标准、治理成效差等诸多问题,只是进行土壤烧结和酸碱中和的项目不在少数。同时,土壤污染修复呈现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的特点,特别是受地下水的影响,缺乏系统治理的小区域土壤修复成效很难维持,这都有待于土壤修复技术的不断突破。
随着政策监管趋严、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治理需求将稳步释放,土壤修复潜在市场空间巨大。2015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为30亿元,到2019年市场规模已达218亿元。据全球环保研究网测算,中国“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容量为724.5亿元,其中耕地修复150亿元、场地修复488亿元、矿山修复86.5亿元。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投资价值点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通过房地产带动污染场地修复、农业用地修复以及矿山危险品污染修复。
近两年我国土壤修复项目快速释放,2020年土壤修复工程建设项目数量同比增长89%。从实施情况去看,工业污染场地的修复实施力度更大,矿山修复项目也在逐渐增加。我国有待修复的工业场地存量200万亩,待修复矿山污染地块300万亩,待修复的污染耕地面积3.92亿亩。包括场地修复、耕地修复、矿山修复等在内,土壤修复潜在市场空间将超过5.2万亿元。
我国现阶段的土壤修复工作,涉及土地和环保两大敏感因素,市场环境很复杂、业主类型多样,牵涉到生态环境部门、政府投资公司、自然资源部门、污染责任方、工业园区、市政城管部门、住建部门、房地产公司以及其他机构。三类土壤修复中,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具备较好的盈利模式,农业用地修复、矿山危险品污染修复盈利模式尚不明确,较为依赖财政资金。当前土壤修复项目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或国家专项资金,融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技术积累和产业链环节发展,远不能够满足不断壮大的市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是土壤修复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学-研-用-治”相结合的研发过程,研发出适合的土壤修复技术是土壤修复产业的必由之路。
就土壤修复产业链来看,上游包括土壤监测、土壤检测、场地勘探等;中游包括技术设备和药剂研发生产、土壤修复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下游包括综合治理效果评估、土壤质量维护等。此外,还包括土壤修复工程招标代理、环境监理等业态。其中,土壤修复产业链的核心为修复药剂的研发、修复技术工艺研发、设备研发与集成。
修复药剂主要为各种化学药剂,包括铬、镉、铅、砷、汞、锌、镍、铜等重金属污染物修复药剂和有机污染物修复药剂等。微生物制剂是未来土壤修复技术发展的趋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土壤修复设备最重要的包含土壤采样机、传送系统、破碎系统、加药系统、搅拌混合系统、热脱附系统、淋洗系统等。
集成化、一体化是土壤修复设备的发展的新趋势。比如土壤采样机一般为高度集成化钻机,配合土壤采样、地下水建井、土壤取气等工具,构成一套完整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取样修复智能系统;淋洗分级系统结合智能加药、搅拌混合系统,可实现集污染土壤破碎、筛分及药剂混合搅拌为一体的综合修复功能。
而土壤修复一体化设备集供料系统、破碎系统、搅拌系统、加药系统、传送系统为一体,通过对污染土壤进行快速筛分、破碎、搅拌等处理工序,达到对污染土壤做修复处理的目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电脑实现自动化全程监控,具有效率高、智能化、节能环保的优点。
检测设备包括土壤检测监测设备,土壤养分速测仪、土壤重金属测定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酸度计、土壤监测传感器、土壤取样设备等。
检测设备除了服务于土壤修复工程,更主要的是服务于土壤污染监测。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包含79941个点位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要实现所有土壤类型、县域和主要农产品产地的全覆盖,还需要大量的监测检测设备。
目前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的多数为具备集成技术与工程经验的综合型公司,在行业起步成长阶段,这一些企业更容易获利。从长期看,技术的成熟度、适应性及产业化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多数表现为市场主流土壤修复技术构成的不同,随着土壤修复市场深化,新技术成本逐步下降,在土壤修复更加关注其生态和社会效应的情况下,新的土壤修复技术将更受欢迎。
目前国内各地土壤修复工作起步,大多以单独的工程建设项目推进,缺乏系统的长效的统筹安排。为了从整体上高质量地推进土壤修改工作,东滩智库建议各地方应根据地域土壤污染特点,自上而下制定土壤修复顶层设计,将地方土壤修复的实施与土壤修复产业链的打造相结合,以市场换产业、以产业促实施,形成土壤修复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操作上,东滩智库建议以省市级区域为单位,可以整合高阶土壤修复实验室平台,土壤监测、检测、修复等技术企业,土壤修复工程项目施工、造价、监理等服务企业,围绕高标准推进土壤修复工程和土壤修复产业集群落地,将土壤修复顶层设计、工程实施和产业导入一体化推进,统筹推进一个顶层设计、一个研究院、一条产业链、一支基金、一个平台、一批项目。
土壤修复顶层设计:从思路、目标、标准、技术、产业、项目等多方面,形成区域土壤修复顶层设计,将土壤修复产业链的打造与全省土壤修复的实施相结合。
土壤修复研究院:发起设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推动信息咨询平台(项目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企业信息、会务信息、政策产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综合环境样本库等)、教育培训平台(科技咨询师培训、政策法规、技术交流、成果转化等)等建设运营。
土壤修复产业链:以公司化全程运作模式,规划建设一个土壤修复产业园区,以市场换产业,整合国内外土壤修复技术和产业资源,打通监测、检测、修复、服务等的全产业链体系。
土壤修复产业基金: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为基础,包装整合批量土壤修复技术项目、工程实施项目和孵化项目,发起设立土壤修复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土壤修复工程的实施落地,促进土壤修复产业的孵化培育。
土壤修复网络站点平台:搭建土壤修复产业互联网,融合土壤监测物联网、产业电商、产业大数据三大应用平台,为土壤修复产业链提供科研生产、监测检测、工程实施、项目融资等综合服务的大平台。
一批土壤修复项目:根据土壤修复顶层设计,在工业用地、农业耕地、矿山用地三类土壤修复项目中,结合代表性、可行性等筛选一批工程建设项目,落实技术、标准和流程等打造示范标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