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机会与挑战并存!农资企业纷纷下注微生物肥料谁能笑到最后

  农业行业观察透视发现,农资产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必须要满足2个条件:前者是生存需要,后者是发展需要;然而,满足这2个条件的条件就是技术创新。

  比如肥料行业,在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液态肥、有机肥、生物肥、绿色磷复肥,多功能肥料等新品类层出不穷,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也满足市场的需要。

  尤其是,微生物肥料,兼顾高效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特性,受到政策与行业的聚焦,也引发先正达、芭田股份等肥料巨头重磅布局。

  资本大佬沈南鹏在两会提案中表示,发掘农业微生物应用潜力。沈南鹏表示,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在2020年首次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农业领域以开发利用促进微生物保护的任务更为迫切,需要在“产品研究开发”、“投资研发”、“产品价格”等层面补足。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生物肥料市场规模为10.3亿美元,2020年同比增长13.6%至11.7亿美元。随着时下人们环保及健康意识的增强,预计微生物肥料的市场需求呈上涨的趋势,生物肥料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从需求来看,欧洲许多国家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比例已达到45-60%,美国的使用比例高达60-70%。中国的微生物肥料市场也正在袅袅升起,其中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兼而有之。

  农业行业观察团队调研发现,由于不科学地使用肥料和植保产品,造成了土壤酸化、板结、盐渍化、有机质降低、中微量元素失衡、有益微生物菌群缺失等问题,土地越来越瘦。

  比如,目前以缓控释肥、脲酶硝化抑制类氮肥、脲醛类肥料、功能性微生物肥等为代表的增值肥料新产品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新型增值肥料年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每年促进粮食增产200亿公斤,新型肥料将在我国形成新常态、新业态,为化肥减施增效、绿色增产作出重要贡献。

  专家也都表示,微生物肥料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产品,目前产业已步入良性循环,并向健康有序、持续方向发展。未来5年微生物肥料研发将会成为企业的突破口。

  某报告也表示,我国每年有40亿吨秸秆、粪污及加工有机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定向发酵转化利用,能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肥减药,发展微生物技术和加码微生物技术研发利国利民。

  根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微生物肥料产品的登记数量为4890个,其中正式登记2550个,临时登记2340个。据农业部的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超过1000家,是10年前的2倍和20年前的8倍;微生物肥料产量超过1000万吨,推广应用面积超过2亿亩。

  “农业离不开微生物,微生物的作用被严重忽视,谁利用了微生物,谁就会在未来农业中占据先机!”故此,引发了巨头企业依托资本纷纷布局微生物肥料。

  芭田股份早在2014年,芭田股份耗资1.43亿收购生物肥企业——阿姆斯重磅布局微生物肥领域。

  芭田股份表示,该公司表示,通过此次收购,将获得标的公司在微生物肥料行业的全部业务及人才资源,使公司原有的传统复合肥业务和市场客户资源得到延伸扩展。

  如今,芭田股份产品已经涵盖高效复合肥、生物包膜肥、生态有机肥、缓控释复合肥、水溶肥、矿物质肥及其它新型肥料的研发,微生物肥项目占据着公司业务主要份额。

  中化化肥集团致力于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肥料利用率低、土壤退化等问题,以生物肥料、特种肥料为研发重点并推进转化应用,满足减肥增产、提质增效需求。

  自2016年,中化化肥正式入局微生物领域,短短五年,依托先正达集团中国背后的雄厚的科技资源和强大实力,迅速打通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通道,打造了国内顶尖的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肥料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2020年,中化化肥还战略入股国内领先的生物科学技术企业北京航天恒丰,2022年1月8日,中化化肥在北京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正式对外发布先正达集团中国作物营养业务单元微生物战略,并同期亮相一揽子最新产品。

  航天恒丰:成立于2008年,航天恒丰一直专注于微生物肥料领域,利用微生物菌株筛选培育、高效培养基配方优化、微生物代谢物调控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微生物发酵系统等核心技术,自主选育出品质优良的功能性微生物菌株,通过特有的发酵工艺进行产业化生产,并将菌剂按照应用需求来做复配,生产出有助于增强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环境的生物活性产品。

  其中实现商业化的产品主要聚焦在农业微生物肥料领域,产品划分为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等系列新产品,微生物菌剂按照功能类型又分为促生型菌剂、抗病型菌剂、土壤修复菌剂及有机物料腐熟菌剂等。

  财报显示,微生物菌剂产品是航天恒丰业务收入的大多数来自。近期,航天恒丰正在计划IPO拟募资3.47亿元,继续深耕微生物肥料。

  根力多:从2005年成立到现在,河北根力多历经十多年发展,始终致力于在土壤中为植物供应营养、提升农产品品质。

  公开资料显示,根力多的产品主要为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水溶肥、土壤调理剂等。

  目前,根力多已经在广西、海南等多地投资数千万元成立微生物肥料科研公司及生产工厂,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其荣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打造微生物肥料企业品牌。

  先正达集团拥有全球领先的专利和非专利农药研发实力,以及世界一流的种业生物技术及育种技术,是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和第三大种子公司。

  针对耕地这个要害问题,先正达集团中国积极探求解决之道、提供“绿色方案”。依托自身在作物营养领域的成熟技术与成功经验,先正达集团中国将战略和产品创新聚焦在“土壤健康、养分增效、生物技术”三大方向,深入推动耕地保护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助力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2年3月,先正达集团中国发布“微生物肥料”规划,在研发体系上,先正达集团作物营养研发平台—中化农业临沂研发中心已经具备作物营养全体系研发能力,覆盖生物制剂、土壤健康和养分高效三大技术领域,同时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航天恒丰等研发单位展开联合攻关;在生产基地上,战略投资了国内领先的微生物制剂生产企业北京航天恒丰,并正在山东临沂加快建设中化化肥生物制剂生产基地,立志在成为引领中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的排头兵。

  除此农资巨头之外,还有思威博、嘉农生物、山东中农、瀚生生物、大幸生态等新型肥料科技公司纷纷布局生物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相关产品。

  目前,我国生物有机肥行业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目前生物有机肥行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在肥料行业中所占比重低。虽然我国目前的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已有1000多家,但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规模多数偏小。

  另外,微生物肥料之代表菌剂类企业年产量一般在几百吨左右,超过上万吨的厂家屈指可数;而菌肥类企业年产量多在0.5-1万吨左右,少数企业能达到4-5万吨,只有个别企业达到10万吨以上。

  数据还显示,目前生物有机肥年产量已达到300万吨以上,这还是得益于近年来菌肥类产品的快速发展。虽然产量较前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整个肥料行业中所占比重仍很低,行业中还没有涌现出知名或旗舰型的企业。

  调研还发现,目前国内在生物肥料领域缺少具有引领作用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旗舰集团,普遍规模小、产量低、研发投入不够、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弱,产品低端,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国内生物有机肥企业同质化程度极高。

  透视行业来看,目前中国生物肥料及微生物肥料企业布局微生物肥料赛道必将会走以下3条路线,也是变局的必要条件!

  技术是生物肥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产品技术的提升,实现产品功效与品质的提升。但是,发力技术或科研需要企业投入大批的资金,或者寻找到优质的技术项目,否则技术就会成为生物肥公司发展的一座跨不过去的屏障。

  规模化、量产化或许会成为企业做大的重要路径,然而,由于技术难题、资金难题,90%以上的生物肥料企业的生产很难做到规模化或量产化。因此,有资金实力的企业通过投资、收购或者兼并的方式,在全国疯狂抢占工厂,希望快速扩大规模,满足市场的需求。

  生物肥料是新型肥料一种,但是生物肥料的市场细分已是大趋势,从功能、作物、技术等方向都延伸出多个细分赛道和品类。就作物而言,有服务豆科作物、有营养土壤的、还有利用光合作用的等等。或许,肥料企业通过市场细分,能快速借助技术优势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这样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除了以上3条路径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重点发力科研技术,把生物肥料产品的价格降下,让更多的种植大户及市场“用得起”。

  当然,在商业模式上,生物肥料行业还需要打破“卖产品”的思路,除了卖产品之外,是否还能否与其他的商业模式相结合。毕竟,新产品,一定要有新思路、新思维,这才是新赛道的新机会吧。

  21世纪是微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2016年美国率先启动“国家微生物组计划”,随后欧盟、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纷纷将微生物科技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微生物技术已渗透到农业、医药、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也已成为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中国的农业企业家们如何借助微生物技术助力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一定是一个新课题,或许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但还要不断地变局。但是,更为关键的考量:微生物肥料行业需要下沉技术、足够耐心、趋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