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本溪日报】写在高新区大地上的精彩故事——记辽宁中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之路
原标题:【本溪日报】写在高新区大地上的精彩故事——记辽宁中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之路
这是一个在业界颇有名望的科技专家从幕后走到台前,下海创业、蓝海拼搏的故事。为实现科技强国、实业兴国的梦想,近年来,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一边从事科学研究,培育学生,一边下海创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让产业更加科技化,把产学研用精准对接,在人生另一个赛道上大放光芒。正如辽宁中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元亮,作为业界响当当的专家、博士生导师,他带领团队把多年的科研成果——农业新型肥料增效技术,转化为高科技产品,推向市场,使农民们受益,为祖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也使自己开创的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盛夏山城,雷声滚滚,阵雨过后,天边却出现一道耀眼的彩虹。位于本溪高新区香槐路上的辽宁中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聂宏光正在公司的试验田里忙着田间数据调查、搜集,此时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春天使用的聚氨酸新型肥料,现在这几亩玉米长得可好了,杆粗、叶绿,比别人家的玉米高一头,秋天肯定能增产!”望着地里长势喜人的庄稼,来自河北省的一位王姓农民打来报喜的电话。对于农民来说,地里的庄稼是一家人一年的指望,而庄稼增产、增收也是一家人最幸福的事儿。这种让农民们喜出望外的聚氨酸新型肥料,其最大的作用是能促进作物快速吸收养分,并具有保水、抗旱的功能,可使大田作物每亩增产15%,经济类作物增产15%——20%,这样的增产数据着实喜人,被农民们称为像对庄稼施了魔法一样。很多人都觉得这种肥料神奇,其实这是一位土壤与肥料学领域响当当的专家——石元亮田间10年反复科研攻关的成果。能让自己毕生所学为农村、农业做贡献,这是石元亮少年时期就有的梦想。石元亮,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某农村,从小耳濡目染农民们在地里耕作,非常辛苦,便萌生要为农民、为祖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想法。于是,考大学时,他毅然选择吉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专业,立志要干出一番成就来。彼时,上世纪90年代末,石元亮慢慢的变成了业界权威的专家学者,他一边担任博士生导师工作,一边进行新型肥料的课题研究。他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春天亲自平整土地、播种、施上自己所研制的新型肥料,然后开始跟踪观测作物的生长、产量情况,化验植株与土壤养分变动情况,充分采集数据,分析科研路径和方向。因为全国各地气候不一,土壤情况不同,为了获取更精准的实验数据,这样的田间地头调研,他需要在不同的省份进行。于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河北、山东、海南、新疆、甘肃……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大部分山山水水、沟沟岔岔。一名科技专家为了千千万万的农民、为了祖国农业的发展,用毕生不渝的操守,扎根乡野,田间逐梦,这一“梦”就是10余年。其实不只是10年研究一项科研项目,未解决我国肥料养分利用率低、肥效期短、追肥用工难等问题,石元亮和其他几名专家团队数年如一日,以田间地头为战场、为实验室,三代科研工作者忍受着风吹日晒,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最艰苦的地方,接力进行科学研究,研发出适合中国农业的缓释肥料品种——稳定性肥料。这一科研成果的问世,当即解决了常规化学肥料肥效期短、利用率低、损失严重的问题,简化了农民施肥工序,同时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中国第一大缓释肥料品种。
这些科研成果的成功研发,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当即有很多企业找到石元亮,让其把技术成果转让给他们。但是考虑到企业对技术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若对技术直接进行专利转让,转化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让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石元亮萌生了自己创业,走研、产、销一条龙,建立全产业链综合型产业集群的想法。那一年是2009年。也是在2009年,高新区大力招商引资,密集推出一系列惠企政策,打出一套亲商暖商的“组合拳”。交通便利,营商环境优良,各种创业要素都契合石元亮的创业初心,一番考察过后,当即决定把自己干实业的梦想定位于此。都说专家学者办企业,隔行如隔山,赢得少,输的多,要面临诸多的“水土不服”。可是石元亮带领十几名高科技人才进驻高新区后,迅速转换角色,完成了科技工作人员向实业家的华丽转身。将一项项高科技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然后带领十几名科学技术人员走南闯北,仍旧到田间地头调研,和农民们一起种庄稼、收庄稼,随时查看庄稼的生长情况,向农民、经销商、肥料企业普及新型肥料知识及科学种植技术。让自己创业的梦想,在田地间舒展。辽宁中科人就是这样,深入乡村调研、推广,以最朴实的方式把市场做活,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打开了属于自己的“阿里巴巴”之门。辽宁中科人最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农民朋友向他们讲述自己田里的作物增产、增收了多少。因为农民们越来越认可这种新型肥料,也让合作企业“尝”到甜头。一时之间,全国多个城市的肥料厂都找到辽宁中科寻求合作。山东省某复合肥厂,本来规模很小,该厂与辽宁中科合作后,由年销量不足10万吨,发展成为年销量50余万吨的大型肥料生产企业。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做大、做强,也让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2019年,是辽宁中科发展势头最猛的一年,那一年该公司又有几项科研成果孵化成产品,在公司生产车间问世。与此同时,公司挂牌新三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年的发展历史让辽宁中科人意识到,唯有亲自下场创业、唯有奋力一搏,才能赢。他们疾驰在激情创业的大道上,如一道碧光倾泻,引人侧目。
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人才、思想和文化存储。人才是一个公司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公司发展的根本保证。“百川”汇流,势不可挡,辽宁中科掌舵者深谙此道。这些年,该公司云集了多位专家、学者,真可谓“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谈及公司的优秀人才,聂宏光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我们公司CEO石晓雨是奥克兰大学硕士,是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副主席,目前一边管理企业,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公司团队中的卢宗云、张慧文研究员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公司里,有的专家、学者早已功成名就,可是却仍然低调、谦虚。他们联手搞科研,一次次挺进技术无人区,创新不辍,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石元亮作为博士生导师,每次培养博士生,进行课题研究、学术讨论、甚至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前去参与聆听,他们都以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充实自己。然后他们又把自己所学,参与、投入到公司的科研项目中,比如公司其他两个板块——食品添加剂、农药降解酶。这些中科人研发的产品,没有经过任何品宣,完全是靠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金量”打动人心,取得不俗的市场表现。每年石元亮和他的技术团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是会亲自到田间地头调研,和工作人员、当地农民一起下田种地。因为地种得好,公司的技术团队被农民们戏称为在田间地头摸打滚爬的复合型人才。也每每这样一个时间段,公司一些基层工作人员都爱围在专家们的身边,向他们虚心请教。每一个谜团的解开后,大家都感觉自己“功力”又提升了许多,工作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谈起辽宁中科未来的发展,同样是科技工作人员出身的聂宏光信心满满:“国家要求到2030年,化肥使用量降低30%,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公司研制的高科技肥料增效技术让农民们减少化肥投入量,提升农民作物产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来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今后,我们公司的科研人员继续在高新区深入研究新特肥料、农药降解酶、食品添加剂等科研项目。另外,我们还有很多肥料技术方面的在研项目,这些就是我们的底牌。我们争取一步一个脚印,在更高层面上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现在这个公司有了新目标:整合资源,争取短时间内在北交所敲钟上市。从不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从始至终保持内心的热爱与执着。辽宁中科人,向着星辰大海的方向,继续前行!
石元亮,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省土壤学会理事长;现任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亚洲分中心秘书长、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石元亮长期致力于稳定性肥料、聚氨酸增效肥料、低聚度脲醛肥料、原生磷肥等新型肥料技术探讨研究与推广,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东北振兴重点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基金等项目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专著3部,论文100余篇,主持起草国家、行业标准各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