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代表委员说丨河南省人大代表王洪伟:整合资源 高标准打造河南沿黄稻区优势产业带
大河网讯 乡村振兴战略是河南省“十大战略”之一。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精确指出“在乡村振兴中建设农业强省”,重点任务是“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负责人,省人大代表、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伟感到责任重大。他表示,会后将认真贯彻落实报告精神,发挥稻米产业领军企业的作用,做大做强稻米富民产业。
水稻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大致上可以分为沿黄稻区和沿淮稻区。沿黄稻区是指引黄河水灌溉的豫北稻区,包括沿黄河中下游两岸的濮阳、新乡、开封等地,主要种植常规粳稻。
在采访中,王洪伟和记者说,这里曾经是一片“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光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的盐碱地,最初种植水稻,主要是为了洗盐压碱、改良土壤。
由于富含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的黄河水浇灌、盐碱地改良后特殊的黄河沉积土壤、昼夜温差大的特殊气候的共同作用,所产的黄河大米米质晶莹透亮,软筋香甜,香味纯正。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王洪伟心中的最美图景,也是激励他投身稻米产业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王洪伟介绍,20世纪90年代,这片区域的原阳大米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米”。“河南沿黄稻区地处中国南、北稻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发展优质粳稻的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前景,是闻名全国的优质粳米产地。”他说。
“近十年来,河南沿黄稻区水稻种植培养面积逐年萎缩,黄河大米也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全国优质粳米产地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王洪伟表示。
经过深入走访调研,王洪伟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黄河引水困难、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区域协同不够。
“黄河小浪底水库连续十多年调水调沙,黄河主槽河底高程平均被冲刷降低2.03米左右,黄河水位下降。”他解释说,原有引水闸门引水量变小或没办法引水,而且,目前稻区农田设施很难做到井渠双配套,给引水灌溉造成困难。
同时,水稻机插、机收还没有正真获得全面普及,水稻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近年来大部分农户不再种植水稻,而选择种植管理简单的大豆、玉米作物。
此外,王洪伟表示,沿黄稻区本是一个整体,是优势产业带,需要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但是沿黄稻区各地沟通协调不够,产业高质量发展互补性不强,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再加上品种老化、产业链条短、产业融合度低,致使河南沿黄稻区的产业优势正一步步丧失。”他说。
为重振河南黄河稻区的昔日辉煌,建成闻名全国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唱响“黄河大米”的区域品牌,王洪伟建议整合资源,高标准打造河南沿黄稻区优势产业带——
尽快制定《河南沿黄稻区优势产业带发展规划》,明晰产业高质量发展定位、布局及任务,确定区域内各市县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同时建立跨地市的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机制。
整合资金对黄河引水闸口进行改扩建,加大黄河饮水量。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调整小浪底调水调沙时间,避开水稻移栽用水高峰期。
制定水稻机插、机收奖补政策,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降低水稻生产劳动强度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同时做好品种的更新换代,研发推广功能性品种,示范推广节水省力水稻直播技术,采用稻渔共作模式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提升稻谷附加值。
深入挖掘沿黄稻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农耕文化、养生文化等资源,创立“黄河大米”区域性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做好品牌营销推广,使“黄河大米”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整合省市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技术资源,建立河南粳稻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开展品种培育、产品研究开发、技术攻关等服务,为沿黄水稻产业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李东宝/文 马绍坤 任昱炎/图、视频)
代表委员说丨河南省人大代表刘百宽:变废为“绿” 提高耐火材料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代表委员说丨河南省政协委员刘昌晔:推动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数联网河南样板
代表委员说丨河南省政协委员潘伟斌:做好文明探源工程,深度解读和创新展示考古成果
代表委员说丨河南省人大代表白跃宇:建立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优化河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出动警力33647人次、救助群众4103人次 河南公安交管部门为春运疏堵保畅
“了不起的甲骨文——老家河南‘字敬’世界”春节主题活动启动 甲骨文主题地铁带你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