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根泥客
【实干·2024】先立后破向“新”而行 以进促稳突飞“蒙”进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们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线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多维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呼和浩特4月8日消息“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重视科学技术创新,越要跳出老套路,敢于打破常规,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奋起直追、迎头赶上。”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非常之举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性资源基地,内蒙古不愿“躺在煤堆上等待”。2023年,内蒙古在调结构、转动能、提质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保障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能力明显地增强,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升……
2024年以来,内蒙古又迅速行动,围绕新型储能、氢能等产业,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寻找最多发展突破口,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逐梦传统产业、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新局面。
2月4日,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张永锋团队研发的“煤基固废低碳利用与高值材料制备技术”签约转化,转化金额1000万元,创下了内蒙古高校通过地方科创平台成果转化单项合同最高的纪录。
“此次成果的顺利转化得益于‘蒙科聚’平台,尤其在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上,平台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科研工作者只要做好科研就行,其他事情都有了‘管家’。”张永锋表示。
“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是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的重要举措,旨在将国内的优质科技资源聚合到内蒙古,形成“聚变”的效果。2023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创新领导小组印发了《“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行动方案》。“蒙科聚”作为内蒙古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将全区的“创新驱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研发的多功能益生菌株具备抗逆、促生和防病等生物特性,在预防病害、促进生长、改良连作土壤以及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月24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项目负责人赵远征在“蒙科聚”协同创新路演中介绍,“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所采用的“以演代评”模式,为团队提供了全新的成果推广和转化途径。目前,他们已与内蒙古一家生物肥业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截至目前,“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汇聚科研机构4400多家,创新型企业3400多家,集聚1.2万余名科学技术人才,1.3万项业务实现“一网通办”。一个个重大科学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与应用,在“蒙科聚”上获得实现。
“精准联合一批优秀的协同创新合作机构,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汇聚起来,把企业、高校、院所的手牵在一起,进一步发挥‘蒙科聚’聚合作用,释放聚变效应。”内蒙古科技厅成果管理与转化处处长金龙表示,2024年将加快“蒙科聚”对自治区外科学技术创新资源的招引和集聚,不断的提高“蒙科聚”平台的品牌影响力。
平台载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承担着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及其重要的作用。除了“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内蒙古还积极实施京蒙协作科学技术创新倍增计划。
2023年7月,国内首个自主成套6mm厚连续热镀锌铝镁稀土多元合金镀层钢板产品在包头下线。该产品耐蚀性超过传统热镀锌材料10倍,是新一代高效率节约能源复合材料,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京蒙协作科学技术创新倍增计划实施后,促成我们与中国钢研技术团队成功‘牵手’,助力这一高效节能节材复合材料的投产,这对全市光伏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产生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推动作用。”包头市科技局副局长仲海峰介绍,目前生产线已经实现稳产,订单源源不断,产品供不应求。
据统计,2023年,北京、内蒙古两地高校、院所、企业,联合在农牧业、新材料、能源、煤化工等领域新建各类创新平台42个,较2022年增长147%。
1,4-丁二醇是当前全球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化工产品之一。今年,乌海市推动实施1,4-丁二醇产业“揭榜挂帅”项目,安排1000多万元财政资金,支持该领域两项重大技术攻关。同时,还争取500万元自治区科学技术创新引导奖励资金,不断延伸煤炭产业链。
2024年,内蒙古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34亿元,全力保障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顺利实施。资金重点用于低碳能源、煤化工、生物医药、种业、防沙治沙等领域,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内蒙古对企业创新和人才引进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给我们科研人员极大的认可和尊重,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研究,让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助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清华大学教授魏飞目前兼任鄂尔多斯实验室主任,谈及来到内蒙古从事科研的初衷,他如是说。
目前,魏飞团队的二氧化碳加氢一步法制芳烃技术已完成百吨级中试验证,正与内蒙古一家公司进行全球首套万吨级工业示范合作。
政府“真金白银”投入之外,内蒙古更是全力支持企业当好科学技术创新主力军,想方设法带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科研项目立项、惠企政策等方式,带领企业向“稳定投、主动投”转变。同时,结合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引进、培养高品质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写好新时期科学技术人才“引育留用”文章。
内蒙古大学教授李喜和及团队成功克隆出国内首只经过产量后裔测定的荷斯坦牛(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着力夯实人才基础,拿出真金白银、真招实策、真心实意,引才聚才用才留才。”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介绍。
作为欠发达地区,内蒙古既缺技术,也缺人才。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决定了内蒙古不能走单打独斗的“封闭式创新”,一定要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聚全国优势创新资源为当地所用,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拿出招商引资的劲头招才引智。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打造好自治区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科创飞地,鼓励支持地方和企业在先进地区建设“人才飞地”。同时,加快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科学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双向飞地”。
鄂尔多斯(深圳)人才科创中心于1月6日揭牌运营,鄂尔多斯市、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三方,将借此打造“人才科创双向飞地”,实现产业和科创的联姻。截至目前,“深圳飞地”已入驻企业5家、商会1家,意向入驻企业13家。
1月6日,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人才科创中心内入驻企业、团队同期签署合作协议(央广网发 罗云鹏 摄)
异地借智,就地制造,科创飞地往往设在国内科创核心城市,主要链接当地的创新要素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落地。眼下,内蒙古各盟市布局科创飞地已蔚然成风。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建立4+8+N开放合作机制,科学技术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创新内生动力显著地增强,形成了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内蒙古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史广旭说。
走进包钢钢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根根火红的管坯经过穿孔、连轧、定径等一系列自动化操作,最终变成成品钢管,被销往各地。整洁明亮的车间,采用绿色环保新工艺的生产线,看不见火花四溅。钢铁产业已不再是传统模样,绿色已成为包钢高水平发展的底色。
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非常关注的热词之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老工业基地怎么办?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繁英表示,包钢将用好内蒙古建设“两个稀土基地”等产业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及企业内外部科研平台,前瞻性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在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切实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源头供给。
对此,包头划定了发展路线图:“要按照‘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用4年时间再造一个‘工业包头’。”
随着2016年中国晶硅行业头部企业带着多晶硅铸锭项目落户包头,成为全市第一家硅产业企业,这座老工业城市开启迈向光伏之路的大门。截至2023年年底,有13家晶硅光伏头部企业在包头落地扎根、追加投资、扩大产能,40多家相关企业接踵而至。
国内首条网信产品自主安全生产线在鄂尔多斯建成投产(央广网发 内蒙古科技厅供图)
与此同时,紧挨着包头的鄂尔多斯市同样也在抢夺先机、赢得主动。2024年伊始,鄂尔多斯一个大跨步迈到粤港澳大湾区,办了几件大事。1月4日和6日,由该市市长带队,在香港、澳门分别举行招商推介会和恳谈会,围绕能源、国际贸易、证券投资、低碳经济以及城市开发运营等领域,签下126.5亿元的订单。
“率先在能源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将成为鄂尔多斯市2024年发展的关键。今年,鄂尔多斯市将聚焦新型储能、氢能、新型电力系统、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重点方向,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积极开展科学家、企业家“握手”行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大市场”、迈向“生产线”。
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没有捷径,唯有务实务实再务实。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鄂尔多斯曾以“羊煤土气”而闻名。如今,“转型”二字已深深地刻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中,绿色低碳正成为这座城市新的代名词。在2024年的春天里,鄂尔多斯冲向GDP“万亿俱乐部”的脚步更快更坚定。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莹表示,科技“突围”工程就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有所“为”,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在一两个点上取得突破,具体而言就是在新能源、稀土、乳业等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上做到原始创新突破,实现起跑就领先。
“身处奶业科研一线,我们将坚定地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速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奶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王彩云说。
深耕奶业一线年,王彩云和她的团队攻克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实现了技术成果转化或产业化运用。在她看来,奶业事关国计民生,是国民健康的基础产业,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作为自治区重点打造的“国字号”创新平台,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坐落于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整合了牧草种植、奶牛繁育、乳品加工、人群营养以及全产业链风险防控等的创新研发,集聚了中国顶级规模的乳业顶尖智库。
“对于奶业来说,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冷候喜,进行乳业科技“突围”,重点是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乳业发展趋势,开发出更多、更适合中国人饮食上的习惯的新型食品。同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乳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国乳业高水平发展的同时缓解奶源过剩问题,减轻奶农、企业和政府的经济压力。
包头、鄂尔多斯和乳业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只是内蒙古科技“突围”工程中的缩影。今年1-2月,包括高技术制造业在内,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内蒙古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处长吕强介绍,2024年以来,内蒙古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用好一切有利条件,加力稳增长、全力促发展,全区经济稳中向好。
上一篇:如何改良土壤
下一篇:温宿县高规范农田建造项目稳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