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宁夏贺兰:科技赋能打造乡村产业全链
从银川市区驱车向北,不出半小时就到贺兰县四十里店村的稻渔空间生态休闲观光园。“夏有稻香冬有雪”,这是宁夏有名的一个打卡地。
2012年起,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银米业)开始打造稻渔空间,科技特派员赵建文立志要把水稻产业做强做优。企业结合旱育稀植技术和“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使水稻、空心菜、鱼、鸭、螃蟹、田螺和谐共生,实现了“一田多用”的农田新景观。
广银米业是贺兰县强化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支撑的缩影。近年来,该县进一步健全乡村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有力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踏入稻渔空间,农架上的瓜果与地上的稻子相映成趣,道道河流从田中穿过,河里既有“拨清波”的鸭子,也有戏水的鱼蟹。游客莫不惊叹于此处的良田美池,选一闲暇时间在这里捞鱼、采摘,感受闲适的农家生活。
即使是冬天,这里也闲不下来——稻渔空间推出了冬季冰雪嘉年华项目,游客还能体验滑雪等娱乐活动。
赵建文笑着说,如今稻渔空间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元。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面临着土地盐渍化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难题的“空心村”。
2012年以来,四十里店村联合当地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采用土地整治、以渔治碱、循环种养等措施改良盐渍化土壤,提高自然ECO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好大米走不出田地怎么办?那就把它进行二次加工,以消费者喜爱的模式销售出去。
当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农户提供粮食代收、代储、代烘、代加、代销“五代”服务,解决农户储粮难、卖粮难、稻谷销售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开发糙米、米醋、锅巴等特色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除此之外,四十里店村还因地制宜开发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稻渔空间生态农工旅项目,让农业用水在“鱼池—环沟—稻田”中闭合循环,收益是普通水稻种植的两倍多。
随着“米袋子”一同鼓起来的,还有农民的“钱袋子”。“我每年土地流转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在稻渔空间打工能挣3万—4万元,还能照看家里,几头都不耽误。”村民程红琴喜笑颜开。
“一产提质、二产带动、三产增效”,四十里店村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产业集聚效益显著提升。
借着东西部科学技术合作的东风,广银米业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加强合作,不仅种出了高质量的大米,综合效益也与日俱增。
截至目前,该县4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农业企业有17家,占40.5%;145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农业企业46家,占31.7%;组建的45家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中,农业企业15家,占33.3%;89家享受2022年自治区研发后补助的企业中,农业企业32家,占35.9%。
“我们深入宣传科技政策,涵养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加强了对农业企业特别是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梯次培育。”贺兰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许亚伟指出。
仅在去年,贺兰县就举办设施园艺、适水产业、降解地膜等专场成果对接会5次,20多家企业与宁夏农林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签订了服务协议;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2期,服务菌菇企业及种植户70余家;推广食用菌、大樱桃等农业新技术25余项,试验示范新品种50余个,登记科技成果18项。
一头连着科学技术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像赵建文一样的科技特派员搭起了科技成果落地的桥梁。目前,贺兰县146名科特派实现了65个行政村全覆盖,他们在上海、山东、重庆等地建立外销窗口,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为让这星火能够燎原,贺兰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出台《贺兰县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引领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2024—2026)》《贺兰县落实科技强区行动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政策,进一步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产业集聚效益,贺兰县的乡村全产业链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