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自贡方志丨富顺再生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全县县域面积1342 平方千米,辖16个镇、1个乡、3个街道、203个村、74个社区。2022年底,全县户籍人口104.6万人,乡村人口76.3万人,城镇人口28.3万人。耕地面积7.21万公顷,其中,水田4.33万公顷、旱地 2.88万公顷;常年粮食作物播栽面积8.67万公顷,总产量达54万吨以上,是典型的丘陵农业产粮大县。

  再生稻俗名抱荪谷,是由中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萌发出再生蘖,进而抽穗、开花、结实、成熟的一茬水稻。富顺再生稻有较长的种植历史,加之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富顺人长期积累的水稻生产种植经验,成为富顺县的特色产品之一。

  1939年,富顺县在黄葛、井河、清河、河北等乡镇推广再生稻72.73公顷,每公顷产量在547.5~1200.0千克;1941年,扩大发展到童寺、双鹿等乡镇,推广面积达 1186.60公顷,由于品种再生力不强,栽培管理不善,每公顷产量仅345.0千克。因产量低、效益差,此后中断推广。

  我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富顺再生稻生产再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全县各级部门开始格外的重视,农业部门强化宣传指导,再生稻有收面积达3599.33公顷,单产达1 425.0千克/公顷。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富顺县政府把再生稻生产作为一季庄稼纳入了乡镇进行考核管理范围,随后再生稻面积迅速扩大,单产逐步的提升。2001年,全县再生稻种植培养面积 2.33万公顷,产量 2 250千克/公顷,总产5.25万吨。因此,在20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杂交中稻再生稻”就已成为了富顺县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

  富顺县属浅丘地貌,地形分平坝、丘陵、低山三类,以丘陵为主。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 1.89%,碱解氮含量 85 ppm、速效磷含量 5 ppm,速效钾含量 98 ppm,富含硅、锌、铁、硒等微量元素,土壤 pH 值为 4.5~9.5,为富顺再生稻的生产和稻米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营养。富顺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7~8月份,高温多雨、雨热同季;9 月份,日平均气温 22.9 ℃。沱江、釜溪河贯穿富顺县境内,水域面积 0.47 万公顷,水库、塘堰、沟渠配套,年平均降水量1080 毫米,5~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3%以上。丰富的水源和较好的降雨分布为富顺再生稻的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富顺县再生稻由于生长季节气温适宜 (比头季稻气温低5~8 ℃),且昼夜温差大,灌浆期与头季稻相比明显延长,避免了高温逼熟现象,养分积累充分。富顺再生稻米外形比头季中稻米细长、偏小,腹白较少、色泽洁净鲜亮、晶莹剔透,米饭清香四溢、洁白油亮,口感细腻舒适,与“富顺豆花”搭配的“富顺豆花饭”更是家喻户晓、享誉全国的一道美食。

  富顺县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再生稻栽培技术探索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普及杂交稻以后,再生稻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单产逐年提高,再生稻栽培技术不断成熟完善,特别是 1987~1989 年,四川农业大学田彦华教授亲临富顺童寺研究、指导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再生稻面积和产量取得较大突破。富顺县参加完成的“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应用”项目于 1991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富顺县主持实施的“再生稻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项目于2000年12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富顺县实施的“再生稻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06年4月被自贡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3年9月,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谢建华率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及广东、广西、湖南等 9 省(区) 的农业专家、四川省农业厅30余人在富顺县童寺、古佛、代寺等乡镇进行再生稻生产的考察,专家们看到成片丰收的再生稻时赞不绝口,对采取的“三集中、五统一”成功经验给予了高度赞赏。谢华安院士认为,四川富顺在传统人工收割头季稻蓄留再生稻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

  20世纪 80年代中期,“杂交中稻再生稻”已成为富顺县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1986年,全县再生稻有收面积 5.4 万公顷,总产 0.51万吨;1989年,再生稻有收面积 1.68万公顷,总产 2.40万吨;1999年,再生稻有收面积达 2.39万公顷,总产达 5.19万吨,是当时全国唯一再生稻总产超5万吨的县。2009 年,全县再生稻有收面积达2.68万公顷,总产达6.60万吨。1986~2023年三十八年累计收获面积85.56万公顷,新增稻谷178.05万吨。目前,富顺县再生稻面积约占四川省再生稻总面积的 1/10,其产量约占四川省再生稻总产量的1/8。

  富顺再生稻作为川南的一面旗帜,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川第一,也是全国第一。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领导称赞富顺再生稻为川南再生稻生产树立了标杆。

  1986年,全国再生稻流动现场会在富顺召开,南方13个省(区) 农业知名专家参观了富顺县代寺镇 (原石农乡) 草茂村再生稻生产情况。1987年9月,四川省再生稻现场会在富顺召开,与会人员参观了龙万乡 (原万坳乡) 再生稻生产情况,该乡再生稻面积381.40公顷,单产1 875.00千克/公顷,是当时大面积高产典范。2006年8月,四川省政府再生稻生产现场会在富顺召开。2010年3月,农业部批准对“富顺再生稻”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1年9月,四川省农业抗旱减灾及晚秋生产现场会在富顺召开,当年全县尽管遭遇了特大干旱,但再生稻有效面积仍有2.33万公顷,总产达5.10万吨。

  2016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富顺召开了南方再生稻现场观察交流会。2018年,川南“1+3”再生稻学术交流及国家粮丰工程技术研讨会召开。

  2019年11月,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五届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上,“富顺再生稻”通过成果展示、产品推介、贸易洽谈、专场论谈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树立了富顺农业新形象,逐步提升了“富顺再生稻”的影响力。在展览期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绿办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亲临“富顺再生稻”展示区,对富顺县持续深入抓好再生稻生产、加快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加强再生稻品质特性保护的做法给予肯定,对富顺县强化再生稻品牌打造和农耕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汇聚发展动力、促推地标产品“富顺再生稻”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给予高度赞扬。

  再生稻生产是当前粮食生产中种植效益最高、增产潜力最大的优质高产高效稻作模式,且不与其他农作物争地。目前,全县再生稻可蓄留面积 3 万公顷以上,现有生产条件单产可望达3 000千克/公顷以上,总产具有9万吨左右的增产潜力,可加工优质再生稻米5万吨左右,可实现总产值3亿元以上。富顺再生稻发展思路是扩大蓄留面积,通过进一步挖掘面积潜力,提高成功率,增加有收面积;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增加投入,提高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升单产水平;加大奖惩力度,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奖励高产乡镇和工作扎实、生产进步大的中、低产乡镇,进而达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促进大面积区域之间、农户之间、田块之间平衡增产;主动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壮大稻米加工公司,提升再生稻米加工能力和质量;着力打造富顺再生稻米知名品牌,增加“富顺再生稻”知名度,提高再生稻米附加值,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 曾洪扬在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决扛起网信工作使命任务 全力推动网信事业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