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提地力稳耕基 新洋丰再添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4月20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沿黄沙性土壤耕地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启动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领导,项目咨询专家以及项目组骨干成员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项目由山东省农科院牵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新洋丰等9家单位一同承担。新洋丰主持课题“沿黄沙性土壤改良与水肥高效产品创制与产业化”。据悉,这已是新洋丰参与的第5个“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35%,粮食总产占全国的34%,是我国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重要生产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然而,近年来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能够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土壤沙化、地力下降、植被退化等问题不断加剧。2019年9月,习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座谈会,正式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战略构想。

  2021年10月,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支撑能力,聚焦生态环保、植被恢复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构建坚实稳固、支撑有力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也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助力守护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项目汇集了我国土壤改良和耕地产能提升领域最具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构建了“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模式-绿色投入品产业化-应用示范”为一体的全链条体系。项目致力于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引入,推动沿黄沙性土壤区农业产业技术升级,示范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5个单位以上,作物产量提升20%,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5%以上,有效促进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启动会上,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开昌、山东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李百东、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三处处长张凯分别致辞;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李彦全面阐述了项目总体情况,各课题负责人详细汇报了实施方案。新洋丰新型肥料与绿色农业研究所所长武良博士重点汇报了沿黄沙性土壤改良与水肥高效产品方面的研究计划。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员岗为组长的专家组成员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点评并提出指导意见,实施过程要注重课题间的衔接,确保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农业农村部以及地方重大工程实施相结合。

  多年来,新洋丰联合数十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从始至终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模式迭代升级,不断突破土壤适应性改良和产能提升等技术难题,创新土壤障碍消减、有机质快速提升、土壤团聚体培育和肥沃耕层构建等关键技术,研发多功能土壤结构改良剂、养分保蓄剂等几十种土壤改良剂,它们都是新洋丰自主研发的保墒保水保肥的“明星”产品。

  “我们深入剖析盐碱土壤、酸化土壤、沙性土壤等各类障碍性土壤的形成机制和特性,对不一样的土壤改良剂做全面的理化性质分析,并结合大规模的试验验证改良效果。基于这些大量的研究,针对不一样的区域、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状况,我们成功开发出了磷石膏类、有机肥类以及牡蛎壳类改良剂等系列新产品,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新洋丰研发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道。

  目前,新洋丰已在新疆、青海、甘肃、江苏、山东、广西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壤改良试验,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在新疆,新洋丰与石河子大学棉花栽培专家团队紧密合作,成功在中重度盐碱地上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棉花,通过产品创新为新疆的盐碱地改良与棉花产业高效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在广西贺州市富川县,种植户唐克乐的香芋地因年年种植同一品种,连作障碍严重。新洋丰提供的复合肥和百倍邦土壤调理剂成功解决了土壤酸化问题,减少了土壤病害的发生,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作为全国磷复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新洋丰始终致力于在新型肥料、土壤改良、耕地产能提升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参与多项“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印证并持续提升了新洋丰的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学研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随着一批国家项目的实施,相信新洋丰的创新能力必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孙雪)